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ng28app一个班里半数小眼镜 户外活动时间难达标
课间15分钟不愿下楼 放学后要参加各种兴趣班 北青报记者调查近视低龄化——
近年来,近视低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很多一二年级学生甚至更小的孩子,都戴上了眼镜。预防近视的关键在于增加户外活动、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此前国家和北京市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创造条件保障充足户外活动时间,防控青少年近视。不过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本市多所中小学并采访了数十名学生家长后发现,部分孩子在学校里不爱参加户外活动,家长也做不到周末带孩子进行两三个小时的纯户外活动,中小学生实现每天户外活动两至三个小时仍存在一定难度。对此,专家呼吁家校社联动,共同守护儿童视力健康。
“左眼50度,右眼75度,虽然暂时还不用戴眼镜,但孩子这么小就查出了近视,以后可怎么办呢?”前些天,海淀区某小学二年级学生、7岁半的小恂(化名),成为低龄近视儿童之一,这让小恂的妈妈蔡女士(化名)感到十分焦虑。
“我们楼里有个小男孩,比小恂大半岁,家长说那孩子平时爱看电视,还老玩iPad和手机,刚上一年级就戴上了近视镜,有这个前车之鉴,我家一直以来对孩子管得还是挺严的。”蔡女士表示,她和爱人平时很重视孩子的用眼问题,会严格控制小恂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就连那些热门的网课都没给他报过,“没想到,千防万防最后还是‘中了招’。”
蔡女士透露,小恂班里已经有3个孩子确诊近视。“专家说户外光照对预防近视有好处,其实小恂就读的小学对户外活动十分重视,孩子每天有一节体育课,15分钟大课间学校也要求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得留在教室里,按理说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足够了。但小恂他们班的教室在二楼,每到课间孩子们都爱待在楼道里玩,很少走出教学楼。”
在蔡女士看来,孩子不肯去户外活动,眼睛无法感受充足的光照,就不能真正起到放松的作用。为此,她每天都会叮嘱孩子“下课后要尽量在窗户前远眺一会儿”。
课间15分钟孩子不爱下楼,放学后有没有可能在户外多玩一会儿呢?对此,蔡女士表示,小恂每天放学后的时间也安排得很满当。
“孩子平时上下学都是车接车送,下午放学到家后基本就不出门了。”蔡女士介绍,小恂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5点左右到家后,玩一会儿就要吃晚饭,之后接着练琴、学习,“做完这些基本上就到8点半左右了,接下来就得洗漱睡觉。”
原来,小恂从5岁半开始学习钢琴,每天晚饭后都要练琴两个多小时。除此之外,父母对小恂的日常功课也很重视,练完琴后会继续辅导他学习1小时左右,包括巩固复习当天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并做一些练习题等。
“最近孩子视力下降,我们对练琴时间进行了减量,每天只练1个小时左右。”蔡女士坦言,或许正是因为给小恂安排的近距离用眼时间太长了,才导致孩子患上近视,“以前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兴趣培养,现在才意识到视力健康也同样重要,一旦近视了很难调整。为此我还给孩子买了护眼灯,但都没有户外光照来得管用。”
“大约十多年前,前来就诊的低龄儿童还是远视或散光居多,近几年则以近视居多。”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专业事务部主任、眼视光医生吴敏从事多年眼视光工作,对于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趋势,她的感受十分明显。吴敏介绍,五六岁之后的儿童只要表现出近视症状,基本就是真性近视。
北青报记者采访多名学生家长和老师了解到,目前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近视情况还不算严重,但部分小学四年级班里有三分之一孩子近视,六年级班里的“小眼镜”数量更是几乎过半。国家卫健委2023年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
“预防近视的关键在于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吴敏介绍,户外视野更广阔,眼睛可以自由地注视远处景物,减少近距离用眼压力。此外,户外光线充足且光线强度高,适宜的光照能促进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过度增长。她建议孩子每天白天户外活动时间保持两到三个小时,“可以分段进行,比如上下学采用步行,积极参加课间活动等。”
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为优化课间安排,让孩子们在课间能够得到身心放松,北京市教委要求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北青报记者调查本市多所中小学校了解到,绝大多数学校的课间总时长都达到了90分钟。令人意外的是,尽管留给孩子们玩耍的时间多了,部分孩子却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下楼活动。
就读于朝阳区某小学六年级的王星(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班里有近半数同学戴上了眼镜,她自己也不例外,“寒假前刚刚查出100度左右的近视,妈妈当天就带我去配了眼镜。”王星说,进入新学期,课表上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加上大课间操,每日户外活动时间超过60分钟。然而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活动外,很多同学并不会主动去操场上玩耍。
“学校一直鼓励同学们走出教室,但也很重视安全问题,老师会要求大家别追跑打闹,以免造成磕碰等。既然不能尽情玩耍,再加上有些作业是要求校内做完的,我们干脆就在教室里写作业不出去了。”
“课间15分钟我们鼓励孩子到室外玩,但确实存在一些因为客观条件限制而导致孩子们不爱主动外出的情况。”北京某小学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有些班级所在楼层较高,学生们觉得上下楼时间紧张,下课后会选择在楼道里玩。还有一些同学喜欢安静,也不愿意走出教室,“对于这些同学,学校为他们准备了各种室内小游戏,确保大家能够在课间得到放松。”
小学一年级学生图图(化名)的妈妈告诉北青报记者,她给孩子报了课后班,每周五天都有课,一三练乒乓球,四五学画画,周二上书法班。“每天上完课后接他回家吃饭,到那会儿天基本就黑了,读读英语故事,玩会儿玩具,就该洗脸刷牙准备睡觉了。”图图妈妈透露,每周末孩子还会交替去上英语课和跆拳道课。
对于把孩子的课外时间安排得如此满当,图图妈妈也表示无奈,“我知道图图的户外活动时间太少了,但是家里老人行动不便,平时我和他爸爸也都要上班,没办法早早来接他或者带他出去玩,只能让他上课后班。好在孩子平时就活泼好动,周末我们也会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带他去公园玩。目前来看孩子的视力还是不错的。”
“每天放学后,我会在楼下的花园里跟小伙伴玩一会儿,之后就得回家吃饭和学习了。”王星的父母工作比较忙,平时没有太多精力带她去户外活动。到了周末父母有空时,王星却需要去上她最喜欢的拉丁舞课,“每周末都去,每天训练两个半小时左右,下课后基本累得不想动了,也不想去逛公园什么的。”
对此,同样身为家长的吴敏认为应该进一步优化用眼环境:“希望学校能让孩子在课间真正走出教室,中午吃饭时也可以让孩子出去活动活动,课后服务时间可以增加一些户外运动班。”此外,吴敏认为,父母也应该多关注孩子的视力健康,尽可能地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让他们的眼睛真正得到放松。
除了用眼习惯存在误区之外,部分家长对于近视的错误态度也容易导致“小眼镜”率升高。
吴敏介绍,在眼科门诊中不乏沉默的孩子与愤怒的家长。“我们在门诊中常会发现一类孩子,他们在学校查体时视力尚可,到门诊一查却发现视力很差。究其原因,就是孩子们担心会被家长责备,在学校查视力时搞‘小动作’,比如背下视力表、‘串通’同学互相指点等等。学校查视力时孩子很多,医生也很难全部顾及。”
吴敏呼吁家长平时一定要正向引导孩子,让他们敢于表达和求助。她表示,近视并非孩子主观意愿,如果家长把压力和情绪传导给孩子,责怪孩子用眼姿势不好等等,会令一些孩子视力出现问题或者近视度数增长时都不敢开口,导致近视越发严重。
“有些家长会用自己的经验来要求孩子,殊不知两代人的成长环境和用眼经历完全不同,把几十年前的经验套在当下的孩子身上并不公平。”此外,吴敏认为家庭张贴自测视力表检测视力也不妥当,“此举容易增加孩子心理负担,且光线、距离等不规范会导致误差。家长倒不如营造宽松的沟通环境,鼓励孩子主动反馈不适。”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为保护学生视力健康,各校在物理环境、授课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丰台区某小学教师王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学校要求每班每周都要进行座位轮换,教室内的灯光照度也严格按照《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照明设计安装卫生要求》进行调试,区教委定期安排专人测试。在授课方式上,学校要求上课期间,老师播放多媒体大屏幕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等。
吴敏表示,近视与遗传、ng28登录环境两大因素密切相关。从遗传上来看,父母双方都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或者有一方近视的,孩子近视概率明显上升。从生活环境来看,这些年来,现代生活方式不断变迁,学业压力增大、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电子产品依赖让孩子近距离用眼时间大幅增加,都在加剧近视风险。
吴敏提醒家长,0至6岁是视觉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过度用眼肯定会对视力造成更多的伤害。因此建议孩子3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子产品,6岁之前尽可能少接触,每天最多30分钟,且分次进行。使用时在保证看得清楚的情况下,屏幕越大、距离越远越好。当然,即便是大屏投影仪长时间观看仍然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不良影响。她还提到,不少家长常给孩子买绘本、乐高玩具等,孩子一看或者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这些活动都属于近距离用眼,有可能导致孩子用眼过度,因此需控制时间、间歇进行。
家长平时需要关注哪些现象?吴敏表示,当孩子出现频繁揉眼、眨眼、侧头或眯眼看东西、阅读时距离过近等情况,以及抱怨眼睛干痒或疲劳时,都要引起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同时,家长应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预防近视减少“小眼镜”,是近10年来家校社共同努力的目标。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青少年视力健康防护和教育。去年,教育部、 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联合发布《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强调前移防控关口,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有效减少幼儿和小学生近视发生,推动全国和各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以更快速度下降。并作出创造条件保障充足户外活动时间、着力改变家长重治轻防观念、主动改善视觉环境、有针对性加强视力健康教育、强化视力监测预警作用等八项部署。
此外,北京市教委也印发了《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课间时间指导意见》,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在上午、下午各安排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在校每天课间总时长小学阶段不少于90分钟、初中阶段不少于105分钟。
今年新学期,市教委发布《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强调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至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学校要督促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至少要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
相关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中提到,2024年,本市“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间一刻钟’全覆盖,青少年近视率下降1个百分点”。